查看原文
其他

安乐椅流调06——居家与公园与电梯

淡斋达原 淡斋达原 2023-12-24
尽管从情感上来说我并不希望读者们出现需要和我沟通感染复盘的情况,毕竟一直不感始终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确实不幸出现了感染情况也确实有相关需求,我也会尽我所能帮助大家进行复盘总结。这次是有读者的孩子不幸“首阳”,我将此次复盘的相关内容整理成了本期的分享。

一、案例展示

(一)人物整理

在这份流调中涉及到以下几个参与人物:

  • A,投稿读者,确诊儿童家长,居家,未确诊
  • B,投稿读者的孩子,暑假居家,与A共同居住,7月14日出现咽痛症状,7月16日抗原阴性,7月17日抗原阳性,确诊,首阳。
  • C,燃气公司工作人员,无相关症状,7月12日前往A与B家中进行管线检查。
  • D,B的同龄小伙伴,在7月16日一同游玩时疑似拽掉过B的口罩。
  • E,B的同龄小伙伴,在7月16日一同游玩时疑似拽掉过B的口罩。

(二)时间线整理

按照读者提供的时间流程,我稍微进行了汇总了。整个时间跨度约为13天。

  • 7月4日~7月12日,清晨

    A会带B每天早上6:30前往家附近公园,期间佩戴KN95口罩并乘坐电梯。抵达公园后会在无人空旷处更换一次性外科口罩,无人经过时B会半摘口罩进行活动,发现附近有人时则完全戴上一次性外科口罩。活动结束后换回KN95口罩,之后返家,当日不再外出。

  • 7月12日,中午

    燃气公司员工C进行统一入户检查,A向C提供了N95口罩,C在厨房停留大约20分钟。在C走后A对其接触过的地方使用酒精进行了消毒,同时两台空气净化器始终保持开启状态。期间B未靠近厨房,当日A未使用厨房。

  • 7月13日,全天

    A与B未外出、未使用厨房,夜间B洗了冷水澡。

  • 7月14日,全天

    A与B未外出、未使用厨房,B自述吞咽疼痛,A认为是空调导致的咽痛,未加注意。

  • 7月15日,晚上

    AB未外出、未使用厨房,B未表现出其他症状。

  • 7月16日,下午

    B洗了冷水澡,自述头晕。

  • 7月16日,晚8点

    B下楼与D和E一同玩耍,期间疑似争抢B的口罩(未成功),B使用的为某品牌的耳戴式支架口罩。

  • 7月16日,夜9点

    B出现发热症状,抗原检测呈阴性。

  • 7月17日,全天

    B发热症状有所缓解,抗原检测呈阳性。

(三)居家及日常消杀

A在与B外出活动时会携带酒精喷雾,在公园会随时使用酒精进行手卫生。A和B在返家和外出时会乘坐电梯,由于是高层所以每次在梯内时间大约是30秒,但会选择无人的时候乘坐。返家后A与B会将外衣反脱后放入门口的空柜中,第二天再继续使用。在快递消杀方面,A会首先将快递在屋外使用84消毒液进行消杀,放置5~10小时后装入专门入户的空纸箱,再放置于一间专门存放物品的空房间静置5~7天,拆封前再食用酒精对内层包装进行消杀。另外A大约一周进行一次蔬菜采买,将外包装消毒换新袋子装起来放进冰箱,烹饪时戴口罩,不让B接触,严禁开冰箱门。
、案例分析
从时间线上来说,B分别在7月14日和7月16日出现了疑似感染的症状,即咽痛与发热。然后7月16日检测阴性,7月17日检测阳性,所以推测可能是在7月10日~7月13日期间接触到了病毒。从后续描述来看,B的症状相对较轻且未造成家庭传播,故接触的病毒载量应该不高,或许B本可以依靠自身免疫系统成功防护住感染,但因为空调和7月14日与7月16日的两次冷水澡等因素使得短时间内免疫系统的负担加重,最终导致防御被突破,出现了发热症状。
7月12日C的入户检查应该没有问题,因为C佩戴了N95口罩且工作时间较短,之后A又使用酒精和空气净化器进行了空间消杀,且在之后的几天内未使用厨房,故C的风险也可以基本排除。

7月16日B与D和E的玩耍过程,感染的可能性存在但非常低,因为在7月16日之前B就已经出现了疑似症状,且在与D和E接触后一小时就出现了发热症状,基本可以排除D和E的风险问题。另外物品入户消杀的方面来看,也不太可能出现相关问题。

那么重点则需要将时间放回到7月10日~7月12日这三天当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大概是在公园或电梯。考虑到清晨的公园属于低风险环境,这种情况下暂时无法判断B的具体感染节点,所以又要求A再回忆了一些相关细节。
追加的补充信息:
  • A在之后补充到,在最初几日外出活动时发现活动地点周围总会有人经过,所以将出门时间提前了半小时,但发现有时A和B所使用的场所也会有其他人进行活动。
  • 同时又查询了A所在城市当时的天气状况(出于隐私考虑,抹去了部分信息),7月10日~7月12日的气温相对偏高,相对湿度在65~79%之间(清晨湿度会更高),虽然有风但属于阵风且清晨风力相对较小。

综合之前的各种信息以及补充信息来看,虽然无法完全排除在电梯中感染的可能,但由于B在电梯中始终佩戴口罩且同乘人只有未感染的A,所以在电梯内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我个人更倾向于B在公园进行运动时因为暴露而接触到了病毒,具体日期则为7月12日。B所在城市连续几天相对湿度都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室外有其他气流干扰的情况下,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飞沫会在空气中停留更长的时间,而且高湿度情况下感染者排放的气溶胶水平也会偏高。这可能导致的结果就是B即便在周边有人经过前(2米左右)就戴上了口罩,但在其他人离开后气溶胶和飞沫并没有很快散去,而B又露出了鼻子进行呼吸,从而接触到了带有病毒的气溶胶或者飞沫,特别是当时B还在进行有氧运动,本身的气体吸入量就比平时高一些。且在A与B抵达前可能也有人已经使用过这片区域进行了活动,或许已经提前污染了该区域。不过由于是在通风的室外,所以B接触到的病毒载量并不高,初期也就没有出现其他异常,如果是平时,暴露在这种低载量环境中B可能也并不会感染,但当时那几天其所在城市气象条件存在一定的波动,或许对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的儿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加之后续空调和冷水的原因,各种综合因素导致了免疫系统被突破。再加上自奥密克戎变异株以来,新冠病毒变异的一个方向就是用更小的载量来实现对宿主的感染,另外通常情况下“首阳”所需要的载毒量也会比二次感染更低一些。
三、感染后的情况
尽管B是“首阳”,但可能由于接触到的病毒载量相对较低,所以整体症状相对较轻。B的发热症状总共持续了三天,第一天38°C~39.3°C之间,第二天体温正常,第三天37°C~38°C,第四天到第十天,没有再出现发热症状。期间第1、4、7、10天分别进行了抗原检测,在第十天转阴。胃口也慢慢好转,从每天一顿饭到两顿到正常三顿,偶尔咳嗽,偶尔打喷嚏,睡眠和精神状态都相对可以。暂未观测到后续其他情况。

四、经验总结

(一)可能需要注意的地方

  • 注意温度和湿度变化带来的额外影响。

  • 随时关注所在地区的天气变化情况,如果出现造成免疫波动的气象条件请特别注意。

  • 由于儿童通常无法有效描述自身的病症,儿科有时又被称为“哑科”,所以如果家中儿童出现异常情况请保持高度重视。

  • 在特殊时期对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的儿童或其他免疫缺陷人群,请谨慎调节空调温度及洗澡水温。

  • 儿童间的相互玩耍可能会伴随着一些安全风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家长最好在旁监护。
  • 现阶段在室外摘掉口罩始终是高风险行为。

  • 请谨慎确认自己选定的安全区域是否真的安全。
  • 物品入户消杀可以进行一些优化。

(二)有效和可延续的经验

  • 避免与其他风险不定的人共乘电梯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 空气净化器作为应该长时间开启的电器,可以有效降低室内颗粒物浓度。
  • 向入户检修人员提供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 物品入户消杀项目很细致。


由于无法像成年人一样表达和认知,儿童在家庭防疫中往往被视作“短板”,这是我们第二次对涉及到儿童感染所进行的复盘(第一次为《安乐椅流调01》),从中可以发现一些相似之处。两次都是在高湿度气象条件下出现的室外暴露情况,都有降水直接或间接的参与其中;暴露均发生在“安全区域”内;患儿都在暴露后都出现了进一步削弱自身免疫力的行为,比如吹低温空调或洗冷水澡;患儿在感染后都出现了食欲不振的情况;儿童感染后均未造成家庭传播(家长防护比较到位)。
若以事后的上帝视角来看,这两个复盘案例当中儿童即便在暴露后也仍有避免感染的可能性,所以希望家中有儿童的读者可以汲取相关经验,避免再次出现类似的情况。
以上就是本期分享的全部内容,有什么问题欢迎给我留言,各位夏洛克·福尔摩斯、赫尔克里·波洛、简·马普尔和艾琳·艾德勒也可以对本期的复盘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一起完善防护方案。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
欢迎大家在公众号首页给我留言,讨论和交流各种新冠相关或者公共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可以留下你的疑问或对分享内容的质疑,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会逐条进行回复。另外如果大家觉得该公众号或某期分享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公众号或分享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希望大家都能在大流行期间保持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坚持到大流行真正结束的时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